四个过程
众所周知,其实现在就是四个过程,单体项目->微服务->平台化->中台化
单体项目
这个阶段其实没有什么说的,就是项目跑起来就可以了。
服务化
其实现在市场上大部分的公司还是处理服务化的过程当中的,在服务化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进行微服务的划分就是个问题了,比如常说的订单系统,就可能会划分为 用户服务,库存服务,物流服务等等。
划分服务其实相对来说,是比较细粒度的划分,是处理单一职责的划分,是针对订单这个具体的业务来进行的划分。
为什么业务架构要演进到平台化
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复用,为了能够减少开发人员的工作量
平台化
平台化相对于服务化来说,是比较粗粒度的,因为服务化是是针对某一种具体业务的服务划分,而平台化是针对所有业务的划分,是将一些公共逻辑提取出来组成这些平台,然后留有足够的扩展性和自定义,其他项目使用到了,就可以直接使用,如果需要自定义,就直接在这个平台下面来进行自定义,相对来说,减少了开发那一部分公共逻辑的代码。
为什么业务架构要演进到中台化
就比如上面这个图片上所展示的,如果要新开一个业务,卖化妆品,那么这个负责人就要去对接非常多的平台才能完成这么一个新业务的开发,时间周期很长,而且这些平台,都是专注于自己的这个平台的抽象和研究,对于一整个链路也不熟悉。
那么我们此时思考一下,是不是需要一个平台,来整合这一整个流程,从而让新业务的开发变得快速。这个新的平台就被称为中台,可以叫做业务中台。我忽然发现一个有趣的点,就是所谓的业务的中台,其实就是把之前的涉及到一个业务的所有流程的平台整合起来了而已,然后这些平台子这个业务中台中叫做什么什么中心。
中台化
起初,阿里只有一个淘宝事业部,后来成立了天猫事业部,此时淘宝的技术团队同时支撑着这两个事业部。当时的淘宝和天猫的电商系统像我们很多大型企业的一样是分为两套独立的烟囱式体系,两套体系中都包含的有商品、交易、支付、评价、物流等功能。因为上述原因,阿里集团又成立了共享业务事业部,其成员主要来自之前的淘宝技术团队,同时将两套电商业务做了梳理和沉淀,将两个平台中公共的、通用的业务功能沉淀到共享事业部,避免重复建设和维护。后来上线的聚划算、1688、菜鸟物流等业务,均是基于这个“大中台,小前台”思路建设的。